
当我们谈论糖尿病时,往往聚焦于血糖波动、饮食控制,却容易忽视一个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它不仅威胁患者的肢体完整,更可能引发致命感染。掌握糖尿病足的生活知识,是每位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必修课。
一、糖尿病足的“幕后黑手”
糖尿病足的发生并非偶然,其根源在于长期高血糖对身体的“双重打击”。一方面,持续的高血糖会“腐蚀”神经纤维,导致感觉减退或消失,形成“无痛足”。患者可能被尖锐物刺伤、被热水烫伤却毫无察觉,伤口一旦形成,便为细菌入侵打开大门。另一方面,高血糖会让血管壁变厚、变硬,血液流通受阻,足部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此外,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会进一步加剧血管病变,如同给本就脆弱的足部“雪上加霜”。
二、日常预防:从“脚下”开始的健康守护
足部检查,每日必修课:每天早晚用镜子辅助,仔细检查双脚,包括脚趾缝、脚底、脚跟等容易忽略的部位,查看是否有水泡、擦伤、红肿、鸡眼等异常。如果视力不佳,可请家人帮忙检查。
科学修剪指甲,避免“小失误”酿大祸:修剪指甲时应沿脚趾边缘平直修剪,避免剪得过短或剪破皮肤。若指甲较硬,可先用温水泡脚5-10分钟,待指甲变软后再修剪。
选对鞋子,给双脚“温柔的拥抱”:选择透气、合脚、柔软的鞋子,避免穿尖头鞋、高跟鞋或过紧的鞋子。新鞋试穿时,应先短时间穿着,观察是否有磨脚的情况。同时,要选择棉质、吸汗的袜子,每天更换,保持足部干爽。
足部护理,滋养每一寸肌肤:每天用37℃-40℃的温水泡脚,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避免水温过高烫伤皮肤。泡脚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是脚趾缝间,然后涂抹适量的润肤霜,保持皮肤滋润,但要注意不要涂抹在脚趾缝内,以免滋生细菌。
适度运动,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足部血液循环,但要避免赤脚行走或长时间站立、行走。运动后,要检查双脚是否有磨损或受伤。
三、受伤后的正确应对:别让小伤口“失控”
一旦发现足部有伤口,哪怕只是轻微破皮,都不能掉以轻心。首先,要用干净的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去除污垢和异物,然后用碘伏消毒伤口周围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消毒剂,如酒精、红药水等,以免损伤皮肤。处理完伤口后,用无菌纱布包扎,避免伤口感染。如果伤口较深、面积较大,或出现红肿、疼痛加剧、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涂抹药膏或使用偏方。
在饮食上,要遵循均衡饮食的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增加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同时,要规律进餐,合理的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血糖也至关重要。
糖尿病患者应每3-6个月到医院进行一次全面的足部检查,医生可以通过专业的检查,早期发现足部的潜在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建议。同时,要积极治疗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如高血压、高血脂等,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
从今天起,让我们重视双脚发出的“信号”,用行动守护足部健康,远离糖尿病足的威胁。记住,健康的双脚是我们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