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脘痛是常见的一种中医临床疾病,在发病时会使患者感到上腹部疼痛不适,并伴发其他症状,严重者可有并发症甚至癌变,容易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我国传统医学对胃脘痛这一病症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有着相当完善的治疗方法。
一、传统中医学对胃脘痛的认识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症,这一病症最早出现在经典论著《黄帝内经》中。按照中医理论,胃脘痛的发病是由于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其发生常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原因,以致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根据发病原因和表现的不同,可将胃脘痛分为寒邪客胃、肝气犯胃、饮食伤胃、脾胃湿热、瘀血停胃、胃阴不足、脾胃虚寒等证型。
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疾病,以胃脘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可以参照胃脘痛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二、胃脘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饮食治疗
研究资料表明,胃脘痛与患者日常饮食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治疗期间,中医主张对患者饮食进行调节,结合中医食疗理论对患者进行干预,帮助患者控制病情,饮食时避免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同时控制烟酒、咖啡等对胃肠有刺激的饮食。在食材选择上,以软烂易消化的饮食为首选,同时建议患者少吃多餐,避免暴饮暴食。药膳是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与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寓医于食,不仅能够有效调理疾病,又能滋补身体,尤其对胃脘痛这类胃部疾患有良好的效果,可根据专业中医师的辨证情况,选用不同药膳。
(二)穴位治疗
穴位治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一种特色治疗手段。医务人员通过针刺、灸法、按摩等方法刺激一定穴位,达到和胃止痛的目的,可以有效帮助患者缓解胃脘部疼痛。常用穴位有:内关穴、太溪穴、足三里穴、涌泉穴、中脘穴、胃俞穴、脾俞穴、膈俞穴等。在具体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证型选取相应的穴位、采用适当的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三)药物治疗
在胃脘痛的药物治疗过程当中,中医主张采用辨证论治的治疗理论,对患者进行治疗。以患者不同临床表现辨别不同证型,给予不同治疗。寒邪客胃者选用良附丸等温胃散寒、行气止痛的方药,肝气犯胃者选用柴胡疏肝散等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的方药,饮食伤胃者选用保和丸等消食导滞、和胃止痛的方药,脾胃湿热者选用清中汤等清中化湿、理气和胃的方药,瘀血停胃者选用失笑散等化瘀通络、理气和胃的方药,胃阴不足者选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等养阴益胃、和中止痛的方药,脾胃虚寒者选用黄芪建中汤等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的方药。
胃脘痛是常见的一种疾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产生活,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或癌变。传统中医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标本兼顾,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只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及时治疗,就能尽早使患者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