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卫生的相关概念
手卫生: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的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医务人员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肥皂)揉搓冲洗双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微生物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护人员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揉搓冲洗双手、前臂至上臂下 1/3,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前臂至上臂下 1/3 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二、为什么需要手卫生
手是传播细菌和病毒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接触被污染的表面、与他人接触或接触生病的人,我们的手上会沾上细菌和病毒。如果不及时清洁双手,这些细菌和病毒可能会通过手部传播到我们的眼睛、鼻子或嘴巴,从而导致感染。
研究证实,一只脏手可能携带多达40万个细菌,其中包括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因此,手卫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第一道防线。
三、何时需要手卫生
(一)医务人员工作中
1.下列情况应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患者前
b.清洁、无菌操作前,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c.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包括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d.接触患者后。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包括接触患者周围的医疗相关器械、用具等物体表面后。
2.下列情况应洗手: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
b.可能接触艰难梭菌、肠道病毒等对速干手消毒剂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时。
3.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4.下列情况时医务人员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二)日常生活中
a.手脏后,要洗手;
b.做饭前、餐饮前、饭后;
c.便前、便后;
d.护理老人、儿童和患者前,护理患者后;
e.触摸口鼻和眼睛前,接触过血液、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后;
f.外出返家后;
g.咳嗽或打喷嚏后;
h.做清洁后、清理垃圾后;
i.接触快递后,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
四、如何正确洗手
1.在流动水下,淋湿双手。
2.取适量洗手液(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s,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不分先后。
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5.擦干宜使用纸巾。
五、洗手的揉搓方法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5.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六、手卫生的误区
1.只用“水洗”:不用肥皂或洗手液,并不能有效去除手部污垢,大量微生物依然停留在手上。
2.洗手时用大量洗手液:大量洗手液反复揉搓容易损伤皮肤,给病原体侵入的机会,洗手液使用要适量。
3.盆水洗手:非流动的水是细菌滋生的温床,洗手时盆里的水已被污染,微生物也无法冲洗干净。
4.戴手套代替洗手:手套有一定的渗透性,不能完全隔绝病原体,摘下手套后务必要立刻洗手。
手卫生是个人卫生和公共健康的基础,通过正确的手卫生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因此,让我们行动起来,清洁双手,做健康的“手”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