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治病,既需依托精准配方筑牢疗效根基,更离不开科学的煎煮与规范的服用方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唯有兼顾,才能让药效充分释放。
“中药汤剂该怎么熬才对?”“中药该饭前喝还是饭后喝?”“中药里面可不可以加糖喝?”等疑问,始终是高频话题。为解答这些困惑,下面帮助大家掌握中药安全煎煮、服用要点。
一、中药煎煮有方法
好药是熬出来的。中药煎煮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煎熬器具应以砂锅、瓦罐、搪瓷锅为佳,需避免使用铁锅、铝锅,也可选智能电药壶;其次,中药煎煮前一定要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特别是含根、茎、种子类多的药方,水量需超过药物表面约2-5厘米,如果是花、叶类药,吸水性差可以少放水,但根、矿物类药吸水性强需要多放水;再次,煎煮火候和时间也有要求,煎煮时先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维持微沸,对于普通药物,头煎时需煮沸后再煎20-30分钟,二煎时需煮沸后再煎15-25分钟;对于含薄荷、荆芥等解表类和砂仁、白蔻等芳香类药物则需避免久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即可;对于含龙骨、牡蛎、磁石等滋补类、矿物贝类药物,则可久煎,即头煎煮沸后再煎30-60分钟。
对于需要先煎、后下、包煎等特殊药材,必须遵医嘱煎煮,最大化其药效、减少副作用。如附片、生石膏、石决明、龟甲等通常需要先煎,可单独煮沸30-60分钟;薄荷、砂仁、白豆蔻等需要后下的药材,则在其他药煮沸后10分钟放入,这样可以保护有效成分;像旋覆花、辛夷、海金沙等需要包煎的药材,则需用纱布袋包好再放入同煎,避免混浊、糊锅或刺激咽喉等。其他需要另煎、烊化、冲调等特殊服用方法的药物需遵照医嘱。
二、服药时机有讲究
中药服用的通用原则是,补益药、泻下药、驱虫药、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等适合饭前1小时空腹服用;含有黄连、黄柏等苦寒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消食药则需饭后30-60分钟服用;部分健脾和胃药适合两餐之间服用;安神药则适合睡前30分钟服用。此外,还有一些特定时间段服药的情况,需遵从开方医生的具体指导进行。
绝大多数中药适合温服(30-40℃),因接近体温,减少刺激,易吸收;但解表散寒药(如感冒初期风寒药)可以趁热服下,帮助发汗祛邪;清热解毒药、凉血止血药,有时可放凉或稍温后服用。
对于很多患者提出的中药汤剂太苦,可不可以加糖?一般不推荐加糖,尤其是白糖或红糖,因为糖能助湿,可能会影响药效。如果实在难咽尤其对于儿童来说,可咨询药师、医师加入少量性质较平的冰糖或蜂蜜。
在服用中药时,还需注意以下方面。如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腥膻发物,以避免阻碍脾胃运化,影响药效吸收,甚至加剧某些病症;其次忌浓茶、咖啡、酒,特别在服用人参、西洋参等参类及安神药时;对于特殊疾病患者还需特殊忌口,如肾病忌高盐,糖尿病忌高糖等。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服用中药期间还需服用西药,则应错开时间服用,间隔最好为半小时以上。这样可避免西药成分与汤剂存在配伍禁忌以及存在联合用药时增效或拮抗作用等。
总之,服药需严格遵医嘱,切勿自行加减药量、延长或缩短疗程,服药期间如出现口麻、心慌、恶心、呕吐、头晕、呼吸困难等异常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