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时,百胜村的水泥路上已响起细碎的脚步声。60岁的王忠平带着血压计、血糖仪开始了她一天的家庭医生慢病入户随访工作。
王忠平的童年,是在外公的药铺里泡大的。老宅后院的竹篱下,晒着黄芪、党参、枸杞,空气里浮动着陈皮的陈香与艾草的清苦。外公总说:“医者父母心,小病及时治,大病早预防,这是咱乡下郎中的本分。”10来岁,她就跟着舅舅在山坡上采草药,看舅舅用三棱针给被蛇咬伤的村民放血,用捣药杵把新鲜蒲公英捣成糊敷在疮疡处。那时候她就觉得,一根银针能止痛,一把草药能救命,这手艺比啥都金贵。
1983年,18岁的王忠平接过外公的药箱,成了村里最年轻的村医。1994年,她来到丈夫家所在地仲权镇朱山村继续当村医,为当地的村民当起了健康看门人。
2009年,拿到自贡卫校的中专毕业证时,王忠平已经44岁。这些年,她没少“折腾”,听说北京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能治颈肩腰腿痛,她坐了30小时绿皮火车去听课,成都、绵阳、河南开封等城市都留下了她学习的身影。“时代在变,病也在变。”她说,“以前治疟疾靠奎宁,现在得教村民防蚊;以前高血压靠降压药,现在得结合饮食调理。”
如今的朱山村卫生室已随着区划调整更名为百胜村第二村卫生室。治疗室里添了TDP神灯、中频治疗仪等设备。“王老师,我家小孙子又发烧了!”“王老师,我这两天腿肿得厉害,您给看看?”清晨,卫生室的门刚打开,就有村民神情急迫地进来。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以来,她的背包更沉了,除了药箱,还有健康宣传手册、血糖试纸、体温计。全村1300多位村民,她的签约率是100%。就这样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地走村入户为村民织起一张健康网底。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有多少像王忠平这样的村医?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健康中国”的蓝图写在田间地头;他们或许没有经过专业深造,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中国乡村医生的使命担当。
晨光会再来,药箱会继续背,而王忠平的脚印,早已深深印在百胜村每一寸土地上——那是乡村医生最动人的勋章,是基层健康最温暖的守护。